黄淮学院与平舆县人民政府举行校县战略合作签约暨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日期:2022-03-30 00:00:00

3月27日上午,黄淮学院与平舆县人民政府校县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河南省重点产业学院)揭牌仪式在平舆县开元大酒店三楼华鼎厅举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垠亭,驻马店市委书记陈星,黄淮学院党委书记李国胜、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先省、党委副书记王冰,驻马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舆县委书记张怀德、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峰等领导,中国工程院王复明、王家耀等8名院士,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36所高校代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代表,中国交通集团等21个企业、行业协会代表,及广东省、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與县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黄淮学院部分处室及建筑工程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赵峰主持。
    会上,陈星代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对他们给予驻马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陈星指出,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革命的“小延安”竹沟,是红色土地、革命沃土;这里山水秀美,平原、盆地交织,伏牛、桐柏山脉辉映,有“诗意山水、传奇天中,休闲驿站、生态家园”的美誉;这里物产丰富,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近年来,驻马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国家战略实施、产业和投资转移、河南加快发展“三大机遇”,坚持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合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创新驱动增强动力、扩大开放借好外力、优化环境减少阻力“五力并举”,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驻马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8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等一系列殊荣。驻马店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坝道工程医院、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成立,将放大校企人才和技术共享的互补优势,打造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奠定更高的发展水平,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助力平舆防水行业产业开创蓄势腾飞的新征程。
    张震宇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高校、政府、科研、产业紧密合作,强化联合、协作和共享,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宽度、深度和广度。王复明院士在平與县合作建立坝道工程医院、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形成共同发展合力,并努力打造成一个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为新时代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王复明从深入推进产科教融合意义及共享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做了一个精彩的报告,他指出我国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基础工程设施安全运行面临严峻挑战。渗漏隐患普遍存在,对隧道、地铁、基坑等工程危害极大,决堤、溃坝事故多发。与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高速公路、机场、高铁、地下综合管廊等均存在水灾害防治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创新,目前在防渗修复支护材料、渗漏涌水防治技术、隐蔽病害诊治技术、地下空间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研究进展和解决方案。下一步将通过科教政产合作共办“互联网+工程医院”、现代产业学院、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集聚人才,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平與县防水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齐全,科教政产合作共建“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河南省重点产业学院)”将有力地支撑平與县防水产业科技创新,为平與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刘先省代表黄淮学院,赵峰代表平舆县政府签署了“黄淮学院与平舆县人民政府校县战略合作协议”;张震宇、陈垠亭、陈星、李国胜为“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河南省重点产业学院)”进行了揭牌。
    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是黄淮学院、王复明院士科技团队组建的坝道工程医院、河南蓝翎环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河南省首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学院立足平舆县防水之乡的强大产业优势,依托黄淮学院土木工程省级一流专业、河南省防水材料生产及实施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15个省级教研平台、坝道工程医院技术优势、河南蓝翎环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产业资源优势,搭建“校-政-企”资源要素流通体系,推动教育过程有效衔接生产和创新过程,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撰稿:贾敏晓  摄影:赵歌平 责任审核:禹明甫)